評論現況
根據現行措施,政府不用市建局的重建項目補地價,已是一種非常特殊和優厚的財政資助,大大降低了重建項目的發展成本,公眾自然關注市建局利用其特殊地位統一業權後,然後把地皮轉移給地產商,再與地產商分享利潤,難免產生輸送財富之嫌。
案例
資料顯示,市建局過往提出的賠償呎價,由每平方呎2,000 多元(西營盤第一、二街項目)至9,000多元(中環嘉咸街及士丹頓街項目)不等。有資深建築師便指出,一般住宅項目建築成本每平方呎只約1,000 多元,即是說,倘若市建局落實「樓換樓、舖換舖」代替現金賠償,便可大大節省賠償開支,更符合經濟原則。事實上,私人地產商多次在舊區收地重建,也是採用「樓換樓」這形式,重建項目仍有利可圖。
建議
市建局的重建項目,必須有別於一般地產商私人項目的發展模式。市建局及政府應積極開拓不同的重建模式,以符合現今社會的需求,如「樓換樓、舖換舖」、「業主參與重建」等,既可大大減低市建局和政府的財政壓力(不用支付龐大的賠償開支),亦可確保重建街坊繼續在原區生活,達致多嬴局面。市建局應重新研究過往房協在重建油麻地六街(即現時駿發花園)的經驗,積極落實「樓換樓」的重建模式,加強與房協這方面的合作關係。